身柱简介

针灸治疗癫痫的特效穴-针灸治癫狂的成功案件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身柱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身柱穴的定位 9 身柱穴的取法 10 身柱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身柱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身柱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身柱穴的配伍 15 特效 *** 16 文献摘要 17 身柱穴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 17.2 对脑电图的影响 17.3 治疗疟疾 17.4 治疗毛囊炎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身柱 1 拼音

shēn zhù

2 英文参考

Shēnzhù GV12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ēnz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1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身柱 汉语拼音 Shenzhu 罗马拼音 Shenchu 美国英译名 Pillar of Body 各

号 中国 GV12 日本 12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1 富耶氏 IVG11 德国 LG11 英国 Gv12 美国 Go12

身柱为经穴名(Shēnzhù GV12,DU12)[1]。出《针灸甲乙经》。属督脉[1]。身即身体,柱即支柱,此穴在第三胸椎下,上连头项,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故名身柱[1]。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

4 身柱穴的别名

智利毛(《针灸学》南京)),知利气(《针灸学》南京)),知利介(《针灸学》南京))。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身柱,在第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6 穴名解

身即身体,柱即支柱,此穴在第三胸椎下,上连头项,下通背腰,如一身之支柱,故名身柱[1]。

身,《说文》:“身,躬也。”柱,指支持之楹柱。穴处为全身支柱之意。穴位上接巅顶,下通背腰,平齐两肩,两胛骨之间,如肩胛荷重的撑柱,居冲要之地,而有梁柱之用也,故名身柱。[2]

7 所属部位

胸椎[3]

8 身柱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身柱穴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4]。

身柱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1]。

身柱穴位于背部第三、四胸椎棘突之间[5]。

身柱穴在督脉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肌肉)

身柱穴在胸椎的位置(骨骼)

9 身柱穴的取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身柱穴位于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卧取穴[1]。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于后正中线与两肩胛冈高点连线之交点处,当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6]。

快速取穴:两侧肩胛骨内侧角连线与后正中线相交处椎体,其下缘凹陷处即是身柱穴[7]。

10 身柱穴穴位解剖

身柱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三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1]。

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8]。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深层有胸神经后支和肋间后动脉背侧支分布[8]。

布有第三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第三肋间动脉后支[5]。

11 身柱穴的功效与作用

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作用[1]。

身柱穴具有宣肺清热、宁神镇咳的功效。

身柱穴内应肺脏,位于两肺俞之间,故可宣肺降逆、止咳平喘而治疗咳喘[9]。《玉龙歌》:“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

肺主皮毛,故身柱穴是临床治疗疔疮发背的主穴[9]。

督脉“入属于脑”,脑为“元神之府”,因而身柱穴可治疗神志病[9]。

督脉为“阳脉之海”,六阳经均交会于督脉,因而身柱穴又可以通调阳气、宣散解表,用于身热头痛等[9]。

身柱穴有扶正祛邪、镇静安神之功。本穴所治,因脑力不足而眩晕,因中气不足而喘息,因心神衰弱而癫痫,因大气下陷而脱肛,均属正气先虚,则督阳之气升举无力,以致产生腰脊肩背诸痛。宜取本穴以兴奋之,使督气得充,正立直行,功同柢柱,诸症可愈矣。其能治风者,何也?本穴旁傍风门,与人体内热生风有关。故所治多属摇摆眩晕火极而生之风。若以治外侵之风,及湿滞作痛之疾,非其所宜。[2]

12 身柱穴主治病证

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胸脊强痛,脊背强痛,胸中热,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疔疮发背,身热,疔疮,癔病,喘息,小儿风痫等。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

身柱穴主要用于胸肺、外感及心神疾患等: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及胸脊强痛[1]。

身柱穴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10]。

身柱穴主治咳嗽,气喘,胸中热;惊厥,癫狂,痫证,瘛疭,中风不语;腰脊强痛,身热头痛;疔疮发背[6]。

身柱穴对小儿有强身保健作用[1]。

身柱穴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疔疮;以及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癔病等[5]。

腰脊强痛,喘息,身热,癫狂,小儿风痫,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癔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一般针尖微向上斜刺0.5~1.0寸[1][10][5]。

斜刺0.5~1寸,针刺时有酸胀感,向下或向两肩、两上肢扩散,甚至向全身发散[6]。

注意:身柱穴不宜深刺,以防损伤脊髓[6]。

刺椎间腧穴有麻电感时应立即拔针或停止深刺[11]。

13.2 灸法

可灸[1][10]。

可灸或药物天灸[6]。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5]。

14 身柱穴的配伍

身柱穴配大椎、肺俞治慢性支气管炎[1]。

身柱穴配大椎、风门治百日咳[1]。

身柱穴配关元、足三里(灸)治佝偻病[1]。

身柱配陶道、肺俞、膏肓俞,有补阳育阴的作用,主治虚损五劳七伤。

身柱配本神,有行气疏风的作用,主治头痛,目眩。

身柱配本神,有行气疏风的作用治癫疾[6]。

身柱配大椎、腰奇,治癫痫[6]。

身柱配大椎、肺俞、风门,治咳嗽[6]。

身柱配神门、行间,治癫狂,痫证[6]。

身柱配中渚、水沟,治腰脊强痛[6]。

15 特效 ***

用中指指尖揉按身柱穴,有刺痛感为宜,每次揉按3~5分钟,可治气喘、感冒、咳嗽、肺结核,以及因咳嗽导致的肩背疼痛等疾病[7]。

常按揉捶击身柱穴,可保健强身[7]。

16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针灸甲乙经》:身热狂走,谵语见鬼,瘛疭,身柱主之。癫疾,怒欲,身柱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主癫疾瘛疭,怒欲,身热狂走,谵言见鬼。

《针灸大成》:主腰脊痛,癫病狂走,瘛疭,怒欲,身热,妄言见鬼,小儿惊痫。

17 身柱穴研究进展 17.1 镇痛作用

有研究艾灸大鼠的“身柱”,能提高大鼠的甩尾阈,艾灸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切除双侧肾上腺后,重复上述实验,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这说明艾灸“身柱”能提高大鼠甩尾阈,切除肾上腺后这种作用消失,从而推测艾灸的效应(提高大鼠甩尾阈)与肾上腺的作用有密切关系。[9]

灸身柱穴后,能延长因疼痛而引起甩尾的时间。灸前平均为6.2秒,灸半小时内平均7.5秒。

17.2 对脑电图的影响

有研究艾灸百会、身柱后约24 s开始,α波出现显著增强的波幅,持续时间长,衰减过程后期变慢,对照组施灸(合谷)时,α波增强很少。[9]

现代研究报道,灸治有失眠症状的精神病患者的身柱、百会24秒后,脑电图显示a波出现显著增强,波幅增高,持续时间长,δ波略有减少。[2]

17.3 治疗疟疾

取身柱穴,在疟疾发作前1.5小时左右点刺出备。

17.4 治疗毛囊炎

四神聪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出处 5 四神聪穴的别名 6 四神聪穴的定位 7 四神聪穴的取法 8 四神聪穴穴位解剖 8.1 层次解剖 8.2 穴区神经、血管 9 四神聪穴的功效与作用 10 四神聪穴主治病证 11 刺灸法 11.1 刺法 11.2 灸法 12 四神聪穴的配伍 13 特效 *** 14 文献摘要 15 四神聪穴研究进展 15.1 治疗眩晕证 15.2 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15.3 对睡眠紊乱模型小鼠的影响 1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四神聪 1 拼音

sì shén cōng

2 英文参考

Four God’s Cleverness

Sishenco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XHNl [中国针灸学词典]

sìshéncō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HN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名(sìshéncōng?EXHN1)又称神聪[1][2][3]。出《太平圣惠方》。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3]。有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的功效。四神聪穴常和百会配伍治疗头部疾病;如每日揉按本穴5~10 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4]。

4 出处

《太平圣惠方》: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是穴。

5 四神聪穴的别名

神聪(《太平圣惠方》)

神聪四穴(《针灸资生经》)

四穴(《奇 *** 谱》)

四神聪穴由前、后、左、右四个腧穴组成,又将在前者称为前神聪,在后者称为后神聪[4]。

6 四神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四神聪穴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3][5]。

原说四神聪穴位在百会四边各开2.5寸[6]。今多据《太平圣惠方》定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6]。

位于头顶部,当百会穴前、后、左、右各开1寸处,共4穴[7]。正坐取穴[7]。

四神聪(在前者称为前神聪、在后者为后神聪)

7 四神聪穴的取法

取穴时患者下坐位或仰卧位,先取头部前后正中线与耳尖连线的中点(百会穴),在其前后左右各1寸处取穴。

正坐或仰卧位,先取百会,于其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处取穴[4]。

快速取穴:先找百会穴(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其前后左右各量1横指处即是四神聪穴,共4穴[8]。

8 四神聪穴穴位解剖

四神聪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帽状腱膜。皮肤由额神经、耳廓神经、耳小神经和枕大神经交织分布。该处血管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和顶支,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分布。

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5]。

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枕大神经、滑车上神经、耳颞神经分布,并有枕动脉、颞浅动脉、额动脉的吻合网分布[5]。

9 四神聪穴的功效与作用

四神聪穴镇静安神,清头明目,醒脑开窍。

四神聪穴常和百会配伍治疗头部疾病;如每日揉按本穴5~10 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4]。

10 四神聪穴主治病证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多梦,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脑瘫,中风,癫痫,狂乱,精神病,脑血管病后遗症等。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5]。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目眩,癫痫,狂乱等[6]。

四神聪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偏瘫、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等[7]。

神志病:失眠,健忘,多梦,眩晕[4]。

脑病: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脑瘫,中风,癫痫[4]。

其他病:头痛[4]。

保健:每日揉按本穴5~10 min,有预防头痛、失眠、眩晕的作用[4]。

11 刺灸法 11.1 刺法

沿皮刺0.3~0.5寸[6]。

一般沿皮刺0.5~0.8寸,针尖朝向百会[7]。

平刺0.5~0.8寸[5]。

平刺,针尖向百会方向或向四周,进针0.5~0.8寸,局部酸胀[4]。

注意:四神聪穴退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4]。

11.2 灸法

可灸[7][5][4]。

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6]。

12 四神聪穴的配伍

四神聪配神门、三阴交,有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失眠。

四神聪配太冲、风池,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头痛,头昏。

四神聪配百会、合谷、太阳,治头痛[4]。

四神聪配水沟、四关(双侧合谷配双侧太冲)、十宣,治癫痫[4]。

四神聪配百会、四神聪、内关、通里、三阴交,治精神分裂症[4]。

13 特效 ***

当头痛或头晕脑涨时,可用食指或中指点、揉等手法逐一 *** 四神聪穴,即可减轻症状[8]。

14 文献摘要

《太平圣惠方》: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

《类经图翼》:主治中风,风痫。

《针灸集成》:主头风目眩,风痛狂乱。

《银海精微》:患眼疾,偏正头痛。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四神聪,奇穴。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处,计共四穴。针二至三分。灸一至三壮。主治头痛、目眩、癫痫、狂乱。

15 四神聪穴研究进展 15.1 治疗眩晕证

以四神聪为主穴,治疗眩晕128例,属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合谷;痰浊内阻者加丰隆、内关;气血亏虚肾精不足者加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头痛加太阳点刺放血。针刺手法以强 *** 为主,出针时开大针孔,使之出血更好,经临床观察,本法对实证眩晕效果较好,对虚证眩晕次之。

15.2 对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电针“四神聪”、“百会”、“内关”等,大鼠脑组织内SOD活性上升,MDA含量明显降低,提示电针能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学习能力,并能增强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4]。

15.3 对睡眠紊乱模型小鼠的影响

这10个特效反应穴位,每天坚持自我推拿防病又健身百利无害

(齐帆齐微课)

人体局部有时候会有痛疼或者敏感反应(酸、麻、胀),中医上讲,这些病痛的部位是由气血阻滞所致,如果我们对这些部位进行有效的揉按就会感觉比较舒服,中医上称这些病痛的穴位为阿是穴,这种有效的揉按方法就是按摩或推拿。

同样道理如果我们能对身体的一些容易产生病变或重要的穴位长期坚持揉按就会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效果。下面这10个特效反应穴位,每天坚持自我按摩防病又健身百利无害。

1、百会穴

百,数量词,多之意。会,交会也。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

百会穴,意指手足三阳经及督脉的阳气在此交会。

本穴位由于其处于人的头顶,在人的最高处,因此人体各经上传的经气都交会于此,故名百会。

百会穴贯通诸阳经,内系于脑,在上能醒脑开窍,在中能宁心安神,既能平熄内风,又能疏散外风,因此百会穴是救急特效穴,为治疗神志病、风症、阳气虚损之要穴。

推拿方法:正坐、抬头,目前视。将一只手放在头侧部,中指端至于穴位上,以指腹用力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宜,该手疲劳后可换另一只手继续按摩,按摩时间1~3分钟,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

2、大椎穴

大椎穴位于后脊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大椎穴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如果同时患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癫痫、颈椎病,治疗时,取大椎穴是首选。治疗寒冷的疾病,其也是首选的穴位。

大椎穴还有退热作用,按摩大椎穴能防止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推拿方法:

正坐或站立,一手举起放在后颈部,拇指外的四肢屈曲,拇指至于穴位上。用指尖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痛或胀、麻的感觉为宜,按摩时间1~3分钟。

3、命门穴

命门穴指脊骨中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督脉。本穴位其位处腰背的正中部位,内连脊骨,在人体重力场中为位置低下之处,脊骨内的高温高压阴性水液由此外输体表督脉,本穴外输的阴性水液有维系督脉气血流行不息的作用,为人体的生命之本。

按摩命门穴可强肾固本、温肾壮阳,强腰膝、固肾气,能治疗腰部虚冷疼痛、遗尿、腹泻、男性遗精、阳痿,以及女性的虚寒性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症状,并能延缓人体的衰老,疏通督脉上的气滞点,加强其与任脉的联系,促进真气在任督二脉上的运行。

按摩方法:

正坐或站立,双手伸到腰背后,用左手中指的指腹按住穴位,右手中指的指腹压在左手中指的指甲上,双手中指同时用力揉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宜,左右手中指轮流按揉穴位,先左后右,每次揉按3~5分钟。

4、中脘穴

位于腹部正中线,肚脐以上4寸,指任脉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质为任脉上部经脉动下行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继续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脉下部的巨大空腔。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按摩中脘可直接调控胃俯气血,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呃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的疗效。

按摩方法:

正坐或仰卧或站立,双手放在上腹部,用左手中指的指腹按压穴位,右手中指的指腹按压左手中指的指甲上,双手中指同时用力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早晚先左手后右手,轮流按摩穴位,每次按揉1~3分钟。

5、神厥穴

神阙穴是人体任脉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是人体的长寿之穴,它与人体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经常按摩神厥穴,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并对腹痛肠鸣、水肿膨胀,泻痢脱肛、中风脱症等有独特的疗效。

按摩方法:

正坐或仰卧或站立,双手放在脐旁,用左手中指的指腹按压肚脐中央,右手中指的指腹按压在左手中指的指甲上,两手中指同时用力按揉,穴位力度以出现酸、胀的感觉为宜,每天早晚左右手轮流按摩穴位,先左后右,每次按摩1~3分钟。

6、气海穴

气海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1.5寸。

“气海一穴暖全身”,是说气海穴有温养、健壮全身的作用。是人体活力之源。人身真气也由此产生,按摩气海穴能温阳益气、扶正固本、培元补虚、延年益寿的功效。还能治疗阳气缺乏、活力乏源所招致的虚寒性疾病。

按摩方法:

同神厥穴

7、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指任脉气血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关卡不得上行。

关元穴可以治疗阳虚症,气虚症,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泻泄、腹痛、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等。

关元穴又是小肠的募穴,小肠之气会聚于此。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按摩关元穴能很好的促进肠道功能,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按摩方法:

同神厥穴

8、足三里穴

三里是指里上、里中和里下,足三里穴是一个能防治多种疾病、强身健体的重要穴位。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以充养,是生命的根本。所以调补脾胃的重要穴位——足三里可以补益气血、扶正培元,达到保健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经常按摩三里穴,能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温中散寒、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

按摩方法:

取坐位,双腿并拢屈曲,食指和中指伸直,指腹置于穴位上,用指腹垂直用力按揉,力度至出现酸痛、胀、麻的感觉,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1~3分钟。

9、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汇。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

三阴交穴是保健大穴之一,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对脾、肝、肾的疾病都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

中医认为妇女“少气多血”、“以血为本”。因妇女具有经、带、胎、产、乳的生理过程,相应也形成了病理上的特殊性,具有气血不足以及肝、脾、肾易损的病理特点,女性经常按摩三阴交穴,除了防病保健外还能起到美容的功效。

按摩方法:

取坐位,抬起一只脚放在另一条腿上,拇指弯曲,指头置于穴位上,用指尖垂直按压穴位,力度以出现较强的酸痛感为宜,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1~3分钟。

注意:孕妇禁按此穴。

10、泉涌穴

涌泉穴,是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连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涌泉。

按摩涌泉穴可滋阴潜阳、宁心安神,且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筋壮骨之功效。

按摩方法:

取坐位,把要按摩的脚放在另一条腿都膝盖上。一手扶住小腿,另一手握住足底,拇指置于穴位上。用拇指指腹从后往前按摩穴位,力度以出现酸痛感为宜,按摩时间1~3分钟。

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另一侧穴位两侧穴位,每天早晚按摩各一次。

按摩的效果是在长期坚持中出现的,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会有效果。

(22年度写作营第101篇2649字,累计179557字)

照海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照海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照海穴的定位 10 照海穴的取法 11 照海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照海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照海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照海穴的配伍 16 特效 *** :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肾功能的影响 18.2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18.3 增加输尿管蠕动 18.4 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18.5 治疗咽喉肿痛 18.6 治疗梅核气 18.7 治疗梅尼埃病 18.8 治疗不孕症 18.9 治疗失眠 18.10 治疗肋间神经痛 18.11 治疗癃闭 18.12 治疗足内翻 18.13 治疗咽喉肿痛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照海 1 拼音

zhào hǎi

2 英文参考

Zhàohǎi KI6 [中国针灸学词典]

zhàohǎ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照海 汉语拼音 Zhaohai 罗马拼音 Chaohai 美国英译名 Shine to Sea 各

号 中国 KI6 日本 5 法

国 莫兰特氏 R3 富耶氏 R6 德国 N3 英国 K3 美国 Ki6

照海为经穴名(Zhàohǎi KI6)[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别名阴蹻[2]。属足少阴肾经[1]。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1][3]。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1]。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嗜睡,痫证,咽喉干痛,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尿频尿闭,癫痫,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子宫脱垂等。

4 照海的别名

阴蹻[2],漏阴(《备急千金要方》),阴阳跷四穴[4]。

5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阴阳跷四穴。

6 穴名解

照即光照,海即海洋,此穴属肾经,气感如海,居于然骨弯,故得到燃烧之光照,意为肾中真阳,可光照周身,故名照海[1]。

照,明也,指光明照射。海,意为广大之四海,此指全身,海又是深洼之处。照者光明所及,海为百川之会。言肾之真阳深藏肾水之中,虽渊深如海,能光照周身也。水泉虽迂,终归于海。穴在内踝下方之凹陷中,亦可比拟为海。肾为水脏,中寓真阳,水中有火,即所谓雷龙之火。照海者,深水之中,雷龙之火,明照四海,及于周身,不遗微小也,故名照海。[4]

7 特异性

照海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张洁古曰:“痫症夜发灸阴跷。”本穴即阴跷之起也。

8 所属部位

足部[5]

9 照海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3]。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1]。

照海穴位于内踝尖直下1寸,或于内踝下缘正中凹陷处取穴[2]。

一说:“在内踝下四分”(《备急千金要方》)。

照海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1]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照海穴在足部的位置

10 照海穴的取法

照海穴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正坐垂足取穴[1]。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正下缘之凹陷处取穴。

正坐位,两足跖心对合,当之凹陷处取穴,上与踝尖相直;或正坐或仰卧位,内踝尖垂线与内踝下缘平线之交点略向下方之凹陷处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垂足,由内踝尖垂直向下推,至下缘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照海穴[7]。

11 照海穴穴位解剖

照海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著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1]。

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足底内侧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的跟内侧支分支分布[8]。

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后下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2]。

12 照海穴的功效与作用

照海穴有养阴液、利咽喉、清神志、调下焦的作用[1]。

照海穴具有滋阴清热,调经止痛的功效。

照海穴为足少阴肾经腧穴,八脉交会穴之一,为阴跷脉所发之处,根据“癫痫夜发者,灸阴跷脉”,取本穴可治疗癫痫病[9]。

足少阴肾经脉络于心,足少阴肾经上贯肝膈,心主神明,肝主疏泄,两脏均与神志关系密切,故取照海穴可治疗神志病[9]。

肾主生殖,司二便,肝肾同源,故照海穴主治妇科病[9]。

足少阴肾经人肺中,循喉咙,故取照海穴能治疗五官病[9]。

照海穴在内踝正下方,故取之也可治疗内踝关节的局部病[9]。

肾经经脉联络心脏,交于手厥阴心包经,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跷脉,是治疗癫痫夜发的重要腧穴之一[9]。

照海穴系阴跷脉之气生,八脉交会穴之一。有滋阴补肾、清热利湿之功,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小便频数,癃闭,便秘,痫证,不寐,咽喉干痛,气喘。[4]

玩此前 *** 名,阴阳交错,相与为功。涌泉为水之初出,得然谷之热以化之,太溪虚象,有待容受;大钟盈象,有待发扬;水泉幽也,阴也,得照海之阳以灼之,而能化气飞升。阴阳错综,消长互变。以见人身气化,本乎自然也。故本穴治症极为复杂,犹海江之大包含细流也。本穴为阴经之阳穴。治大风、肢懈、经逆不调、久疟、偏腹痛、嗌肿、咽干、卒疝。尤长于目疾,即银海朗照之意也。[4]

13 照海穴主治病证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嗜睡,痫证,咽喉干痛,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尿频尿闭,癫痫,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子宫脱垂等。

照海穴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面目浮肿、目赤肿痛、视物模糊、咽喉肿痛、嗌干喉闭、心痛气喘、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妇人血晕、胎衣不下、恶露不止、难产、肠鸣泄泻、蛊胀、疝气、淋病、遗精白浊、癃闭、遗尿、痫病夜发、卧惊、善悲不乐、瘈疭、脚气红肿、四肢懈惰等[1]。

照海穴主治病证、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咽干咽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8]。

照海穴主治失眠,嗜睡,痫证;咽喉干痛,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小便不利或频数,便秘,踝关节肿痛[6]。

照海穴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尿频尿闭,咽喉干痛,脚气红肿,失眠,癫痫等[2]。

现代又多用照海穴治疗咽喉炎、扁桃体炎、肾炎、精神分裂症、癔病、神经衰弱、足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等[1]。

1. 五官科系统疾病:急性扁桃体炎,慢性咽喉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失眠;

3. 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4. 其它:便秘。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3~0.5寸[2]。

直刺0.5~0.8寸[6][1],局部有酸麻感[6],可扩散至整个踝部[6]。

直刺0.5~1寸[8]。

注意:照海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后侧,以免刺破胫后动、静脉[6]。

14.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照海穴的配伍

配合谷、列缺,有滋阴清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配中极、三阴交,有调经活血止带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照海配关元、中极、肾俞、膀胱俞,治小便频数[6]。

照海配大陵、神门、三阴交,治失眠[6]。

照海配肾俞、命门、志室、腰阳关、委中,治肾虚腰痛[6]。

照海配太冲、风池,治头痛、眩晕[6]。

照海配三阴交、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6]。

16 特效 *** :

常用拇指指腹轻轻向下揉按照海穴,每次1~3分钟,有补肾、养肝、健脾的功效[7]。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疝,四肢*泺,心闷,照海主之。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面尘黑,病饥不欲食,照海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溺黄,少腹热,咽干,照海主之。女子不下月水,照海主之。妇人阴挺出,四肢*泺,心闷,照海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痹惊善悲不乐,如堕坠,汗不出,刺照海。

《针灸聚英》:痫病夜发,灸阴跷,照海穴也。

《针灸资生经》:照海、水泉、曲骨,治妇人阴挺出。

《针灸大成》:洁古曰:痫病夜发灸阴蹻,照海穴也。

《通玄指要赋》: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

《灵光赋》:阴阳两蹻和三里,诸穴一般治脚气。

《标幽赋》:阴蹻、阳维而下胎衣。

18 研究进展 18.1 对肾功能的影响

如给健康人饮水1500 mL后,针刺照海可促进肾脏的泌尿功能,空腹饮水后3h内,平均排尿量,对照组1480 mL,而针刺组为1780 mL,较对照组增加19%。针刺肾炎患者的照海、列缺、太溪,可使肾泌尿功能明显增强,酚红排出量也较针前增多,尿蛋白减少,血压也下降。[6]

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

针剌“照海”有明显的促肾脏水利尿作用,排尿量增加,水利尿排泄加快[1]。

对肾炎病人,针刺照海、太溪等穴,可使高血压降低,尿蛋白减少,以及酚红排出量增加。[1]

18.2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据报道观察健康人,空腹饮水后3小时内,针刺组与对照组平均排尿量、针刺组较对照组增加19%。

18.3 增加输尿管蠕动

针刺“照海~三阴交”等穴,可引起输尿管蠕动增加[1]。

18.4 对运动性疲劳的影响

点按照海、肾俞可提高机体对运动的适应能力,减轻运动性疲劳[6]。

18.5 治疗咽喉肿痛

患者220例,取一侧照海,实证用泻法,留针40 min;虚证用补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1次,2次为一疗程,间隔1d。每次照海进针后,行针至咽部有蚁行感或疼痛减轻时停针。结果:痊愈195例,占53.8%,显效3例。[6]

18.6 治疗梅核气

患者65例,用1.5寸毫针直刺照海,当有沉胀感时,右手拇指向后、示指向前捻转,同时将针缓缓向上提,使针感传导过膝,极少数患者可传至咽喉。结果:治愈54例,明显好转5例,好转4例,无效2例。[6]

18.7 治疗梅尼埃病

患者230例,照海向内踝下直刺0.5~1寸,至内踝出现放射样疼痛或酸麻胀重感为止,取单侧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两侧交替治疗。结果:近期治愈207例,占90%,好转19例,占8.3%,无效4例,占1.7%,总有效率为98.3%。[6]

18.8 治疗不孕症

针刺照海治疗子宫位置异常的不孕症12例,主穴取照海。肝郁气滞者加太冲;经行有血块、色黑者加三阴交。照海针刺0.5寸,留针30 min,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3个疗程。结果:受孕5例,6个疗程后受孕4例,9个疗程后受孕1例,无效2例。[6]

18.9 治疗失眠

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蹻脉,治疗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18.10 治疗肋间神经痛

针照海1~1.5寸,用泻法,有较好效果。

18.11 治疗癃闭

照海配曲骨,先针照海,后针曲骨,以患者有尿意为佳,虚寒者配肾俞、膀胱俞,出针后令患者排尿。亦有以照海、肾俞、三阴交,中极透关元治疗尿闭。

18.12 治疗足内翻

照海配交信、公孙、蠡沟、阳陵泉,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30例,有较好疗效。

18.13 治疗咽喉肿痛

“劳宫” ——醒神、泻心火的特效穴

劳宫穴

功能: 清泻火热、开窍醒神。

主治: 心痛、呕吐、口疮、口臭、中风昏迷、中暑、癫痫狂等。

用法: 按摩,时间时长不限,以局部感到酸胀为度。

位置

劳宫穴的位置非常好找,握拳屈指时,中指指尖所对的地方就是。刺激劳宫穴的方法比较多,也都很方便。可以用拇指或小木棒、铅笔等按压,也可以两手掌的劳宫穴互相摩擦,时间地点不限,经常进行可使 心火下降,促进睡眠。

配穴

在治疗手心多汗时,劳宫穴可以配合少府穴一起使用,效果更好。少府穴是心经上的穴位,在手掌第四、五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小指尖所对的位置即是。按摩少府穴的方法与劳宫穴相同。

劳宫穴、少府穴再加上脚心的涌泉穴还可以治疗五心烦热。所谓五心烦热就是双手手心、双脚脚心发热,有向外冒火的感觉,再加上心情烦躁无法平静,中医称为五心烦热。

合谷穴位的作用

合谷穴位的作用

1、合谷穴是个止痛特效穴

牙痛、头痛、咽喉痛、三叉神经痛,只要是疼痛都可以针刺或按揉此穴。1972年,尼克松访华,总理陪同他参观了中国的针灸麻醉:一根细长的银针轻轻地捻入病人手部合谷穴,然后接通电流,这样就对病人起到麻醉作用。

病人在整个前列腺切除手术过程中没有一点痛苦的表现。该手术现场震惊了。医生告诉尼克松,那根银针扎在穴位上,循经感传到头颈内,便可以起麻醉作用。几乎一切痛症都可用合谷穴解决。

2、合谷穴是个美容养颜穴

黄褐斑 、雀斑、痤疮、酒糟鼻 、皮肤过敏、黑眼圈等脸部皮肤问题可每天按摩两手合谷穴各30至50次,以产生的酸胀感传达到上肢为度,日久就可以达到美容养颜的明显功效。

3、合谷穴是个醒神急救穴

用脑一段时间后,大脑疲劳,头昏脑胀,需要提神解乏时可按合谷穴。当出现神昏、晕厥、癫痫发作,需要醒脑开窍时也可按压合谷穴。因中暑、中风、虚脱等导致晕厥时。同样可掐捏患者的合谷穴,持续两三分钟,患者便可苏醒过来。

“口噤不开言,牙关紧闭”可以在此穴针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如果同时用指尖掐捏患者的人中穴,醒脑效果则更好。

扩展资料

合谷穴简介

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合,汇也,聚也;谷,两山之间的空隙也。

合谷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本穴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肌肉间隙较大,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故名合谷。

形象地说,因为该穴的位置在大拇指和食指的虎口间,拇指食指像两座山,虎口似一山谷,合谷穴即在其中,故名。

简便取穴法就是在第一、二掌骨之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之中点处;或拇、食两指张开,以另一手的拇指关节横纹放在虎口上,当虎口与第一、二掌骨结合部连线的中点;拇、食指合拢,在肌肉的最高处即是。

人民网-中医漫谈:为什么说合谷穴是个万能穴?